當前位置:中國廣告人網站>創(chuàng)意策劃>廣告雜燴>詳細內容
汽車廣告新聞化為何大行其道
作者:《新營銷》 時間:2008-10-9 字體:[大] [中] [小]
-
今年以來,汽車廣告界出現(xiàn)了一股新的風潮,那就是采用大版面、帶有新聞色彩的文字來做汽車廣告,業(yè)內稱之為“軟文廣告”。這種廣告以新聞的形式出現(xiàn),有標題,有圖片,有專家評論,有消費者觀點,有的甚至還署上記者的大名,給讀者的感覺就是新聞,但看完之后才發(fā)現(xiàn),它是廣告。
當然,“軟文廣告”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,醫(yī)藥保健、珍郵藏品等行業(yè)投放廣告時一般都采用此種方式,有專家證言,有搶購場景,還有美女展示身材的大幅圖片,整個版面的新聞感極強?赡苁轻t(yī)藥保健行業(yè)的“軟文廣告”給人的感覺過于低俗,所以其他行業(yè)不太采用此類廣告形式,但今年以來汽車行業(yè)卻步其后塵,值得我們關注。
“軟文廣告”為何會受到汽車廠家的歡迎?答案似乎只有一個,那就是廣告效果比普通的平面廣告好。我這里沒有具體的數據證明這一點,但“軟文廣告”所具有的兩大優(yōu)點是普通的平面廣告所不具備的:首先,從形式上看,“軟文廣告”被包裝成新聞,而大多數讀者一般只相信新聞,不相信廣告,所以“軟文廣告”的閱讀率和可信度會高很多;其次,從內容上看,軟文廣告的文字多,可以說出許多廠家想表達的內容,比如產品的技術解讀、市場形勢分析、消費者感受等,信息量大,而普通的平面廣告以畫面為主,文字內容極少,所要傳遞的信息極為有限,有效信息就更少了。
所以,“軟文廣告”體現(xiàn)了廣告新聞化的趨勢,它是汽車廠家針對現(xiàn)階段媒體廣告環(huán)境(主要是報紙)和中國消費者的媒介接觸習慣、對汽車產品的理解水平而采取的一種變通之策。特別是中國消費者普遍是第一次購車,對汽車的相關技術不甚了解,而“軟文廣告”可以起到一種技術啟蒙的作用,這是普通的平面廣告無法做到的。
站在汽車廠家的角度,汽車廣告新聞化的效果很明顯,而且一旦使用,就會“上癮”,長此以往,就會產生一種錯覺:平面創(chuàng)意廣告似乎沒有什么用處,不如“軟文廣告”來得直接。從今年的情況看,有些汽車廠家在報紙上很少投放平面創(chuàng)意廣告,有的廠家還明確提出了廣告新聞化的操作思路,要求某些報紙主動派記者配合廠家撰寫、編排廣告軟文,因為“軟文廣告”署上記者的名字后,可信度比不署記者名字的“軟文廣告”可信度更高。
但是,對于專業(yè)的廣告公司而言,汽車廣告新聞化卻是一個“噩夢”。首先,它宣判了廣告創(chuàng)意的“死亡”,對堅守創(chuàng)意信念的廣告創(chuàng)作人是一個巨大的心理打擊。其次,由于“軟文廣告”以新聞的形式出現(xiàn),只有“新”才能吸引讀者,這就要求每一次投放的軟文內容都要有所不同,撰稿量極大,不像一個平面創(chuàng)意廣告可以長時間使用。在這種情況下,廣告公司最缺的人才不再是創(chuàng)意人員,而是寫稿槍手,但此類人才極為難找,許多廣告公司不得不找報紙記者來當槍手。最后,“軟文廣告”最講究的是版面編排,因為每家報紙的版面風格都不盡相同,為保證廣告看起來像新聞,最好的做法是請報社編輯親自編“軟文廣告”版,但編輯對此類“技術含量低”的工作普遍有抵觸情緒,所以廣告公司與報社的溝通成本極高。
站在報社的角度,汽車廣告新聞化不太受歡迎,雖然有時收費比平面創(chuàng)意廣告還要高。首先,“軟文廣告”太多,有損報紙的版面質量;其次,有的廠家要求“軟文廣告”署上記者的名字,對記者的個人聲譽是極大的損害。更重要的是,以新聞面貌出現(xiàn)的“軟文廣告”太多了,會讓消費者產生一種錯覺,認為報紙上所有的汽車行業(yè)新聞都是廣告,對報紙的公信力產生質疑,可謂是“假作真時真亦假”。
從長遠來看,汽車廣告新聞化不可能成為一種主流趨勢,汽車廣告終將回到以創(chuàng)意為主的軌道上來。但在短期內,“軟文廣告”還將大行其道,因為現(xiàn)階段汽車市場的競爭過于激烈,汽車廠家的銷量壓力太大,這就要求每一次廣告投放都要產生實際銷量,通過創(chuàng)意廣告“轉彎抹角”地和消費者溝通顯然太慢了。換句話說,平面創(chuàng)意廣告的最大作用是樹立品牌形象,但塑造品牌形象不可能一蹴而就,是一個“熬中藥”的過程,誰也等不起,不如“短、平、快”的“軟文廣告”效果來得直接。
雖然短期內汽車“軟文廣告”效果不錯,而且還將大行其道,但我有三點建議,希望引起汽車廠家的重視:第一,“軟文廣告”不可太多,不能把它作為唯一的廣告手段,從長遠的品牌形象考慮,平面創(chuàng)意廣告還是要投放的;第二,“軟文廣告”不能太俗,不能像醫(yī)藥保健行業(yè)一樣,把子虛烏有的療效說得天花亂墜,這也是中國人普遍不相信保健品的重要原因所在。既然廣告的形式包裝得像新聞,內容也必須建立在真實性的基礎上,這樣才能取信于人;第三,“軟文廣告”不能攻擊對手,抬高自己,這是應該恪守的行業(yè)道德底線。